
宋钱拓片等
写在前面:
本系列的写作目的,乃将宋钱,乃至古钱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尽笔者最大之努力简明扼要地为新的宋钱(古钱)爱好者讲通,弄懂;同时,笔者也不免在其中融入自己的一些观点(包括一些一直以来潜在的错误认知),故行文中的谬误在所难免,希望资深泉友们纠正。
谨以此中诸文,献给新朋友们
顺颂:冬祺
达之
本文为大家讲解的,是钱、币、泉三者的区别;因为名词数量少,内涵又比较丰富,所以故事性比较强。
暂抛开“泉”字不谈。钱币钱币,从今天来看,此二字似乎已经捆绑在一起很久了。那么,钱与币的区别,又当如何理解呢?
我想,“纸钱”和“纸币”是个绝佳的切入点。
壹 钱与币
坊间流传一个很古早的故事,说的是东汉的蔡伦造出新式的纸张后,销量却不尽如人意,他正为此窘迫不已,忽然妻子灵机一动,让蔡伦诈死,而后把纸做出钱形,对着蔡伦“长眠”的棺椁一边磕头一边烧这种“纸钱”,不出意外,蔡公当然是复活了。于是,蔡伦的妻子对人们说,给祖先烧纸钱,能积攒功德,让他们在地下生活美满,还能福荫子孙后代,此后便有了烧纸祭祖的习俗。(过年过节减少碳排放,文明祭祖,从我做起)

故事大概不甚可信,但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纸钱”是依“钱”的形状,即方孔圆形货币的样子用纸张制成的祭祀用品(当时毕竟还没有百千万亿的“天地银行”),而纸币则表示纸制的流通货币,二者断断乎不可混为一谈。因此,“钱”字侧重于外在,而币则侧重于钱币其“之所以值钱”的本身价值。因此,以贝(或贝形)作为流通形式的货币叫做“贝(或骨贝,玉贝,铜贝等)币”,而不叫“贝钱”;现在的电子支付方式中的“电子货币”不能叫“电子钱”;先秦时期圆形圆孔钱称圜钱,而不能叫圜币;民间或钱监做的钱形装饰、护身符等只能称为“花钱”,而不能叫“花币”,等等。当然,今天我们口语中的“有钱人”、“xxx块钱”、“值钱”等表达方式已经把“钱”字从一种支付手段本身抽象为其具备的本身价值,即作为交换媒介等价值了。
贰 钱币与泉
说完“钱”和“币”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泉”。
古人以出水之源谓泉。因此,自被创造起,“流动的,流通的”的含义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泉”这个字眼。

达之早期临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
随着新朝“六泉十布”的问世,这种含义第一次正式与流通货币相遇、融合并大批地、具像化地表现于钱币文字上——“泉”,正式成为了流通货币的代名词。

之后,三国和南北朝,唐,五代十国等时期均有以泉字入面文的钱币铸行于世,涌现出了“大泉当千”(孙吴),“布泉”(北周),“乾封泉宝”(唐),“永通泉货”(南唐)等名品。
后来,“泉”字在钱文中渐渐销声匿迹,但它在我国货币史激荡起的圈圈涟漪的却从两千年前一直荡漾到了现在——
今天,研究收藏古币的爱好者们仍常以“古泉”作为古钱币的雅称。
达之原创,转载请注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宋钱基础知识1
阅读 54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